景区公告:
走进野三坡 >   旅游动态 >   野三坡 >   新闻

家门口就业创业 近10万村民受益——野三坡景区旅游扶贫创新实践观察

发布时间:2020/10/15 13:30:20  来源:管理员  浏览次数:1731次  分享次数:111次

“十一”黄金周,野三坡景区迎来了来自北京等周边地区的大量游客。

该景区位于河北省涞水县境内的太行山,北京西南100公里处。由于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山水景观等自然资源禀赋,近些年来,野三坡越来越火,游客川流不息。每逢节假日,更是吸引大量市民前来游玩。

微信图片_20201110201020.jpg

野三坡火了,在景区的带动下,其周边地区的村民也享受到了“景区带村”旅游扶贫带来的实惠。同时,通过景区促进村庄发展、带动村民脱贫,也成为野三坡颇见成效的旅游扶贫模式。

 

微信图片_20201110201049.jpg

 
家门口就业创业,旅游业态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龙门天关,是野三坡一个新近开发的核心景区,有明清代摩崖石刻30余处,被誉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历史文化长廊”。
“十一”黄金周前夕,新京报记者在该景点看到,工作人员正在为黄金周即将到来的客流做准备。
今年35岁的隗丽娟,是该景区的导游,负责开电瓶车接送游客并兼做向导。她是涞水县太平村的村民,前几年,丈夫因意外去世后,她一个人要照顾两个小孩和两个老人,一家人没有什么收入,陷入困境。
龙门天关景区开业后,隗丽娟顺利应聘来工作,现在每月收入有两千多元。
隗丽娟告诉记者,在景区工作,收入和城里比虽然不算高,但重要的是,自己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可以照顾到家人,“我这个工作的性价比很高”。

微信图片_20201110201035.jpg

 
记者获悉,野三坡景区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景区周边、涞水县境内的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人都表达出了和隗丽娟同样的想法。
大龙门村,是“龙门天关”景区 的一部分。古代,有军人在此驻守戍边,后来,这里形成了一个村落。
如今,这个古村,成为不少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而当地村民开办的民宿,也随之兴起。
“福新农家院”就是该村一个典型的民宿,有9间客房,由村民改建经营。
51岁的卢继如是老板娘,她和老伴经营着这个农家院。
她告诉记者,以前,老伴开货车拉矿石谋生,自己种地,家庭收入没有保障。景区发展起来后,他们把自家的瓦房做了改建,修成民宿,开始创业。
让她没想到的是,民宿生意十分不错,去年一年收入十万元以上。
她告诉记者,村里有八成以上的家庭都开了民宿。

微信图片_20201110201045.jpg

 

 

南峪村样本:以高端民宿带动乡村振兴
“十一”黄金周前夕,新京报记者来到涞水县三坡镇南峪村,该村地处野三坡景区东部,由北峪、南峪、南坡、大坑四个自然庄组成。
在该村公路边一僻静处,一栋挂着“麻麻花的山坡”招牌的民宿显得颇为幽静雅致。
这个民宿建筑为三居室,由旧民房改建而成。回廊空地上种着几株青翠的竹子,室内装修也很精致。
村支书段春亭自豪地向新京报记者介绍,“麻麻花的山坡”是该村成功打造的高端民宿品牌,已成为该村的“网红”产品,“旅游旺季时,很抢手,要提前许多天预订,不然会订不上。”
2016年,南峪村决定把村民闲置多年的老旧民宅改建成民宿,将高端民宿项目作为实现脱贫的支柱产业。2017年完成6套民宿改造,并于当年6月1日投入运营,2018年又改造了7套民宿和一套多功能会议室。
2019年,该村合作社共有15套高端民宿投入运营,初步形成了以民宿旅游为主打产品的扶贫产业新模式。

微信图片_20201110201039.jpg

据悉,每套民宿都配有一名管家,管家均为聘自本村的农村妇女。她们在经过餐饮、卫生及礼仪培训后上岗,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
民宿只是南峪村依托旅游脱贫的途径之一。
依托野三坡景区资源优势和紧邻张涿高速出口的交通区位优势,南峪村按照“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理念,以股份合作社方式把扶贫产业培育起来,初步形成了以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为平台的旅游扶贫产业新模式。
在民宿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村民的土特产也卖上了好价钱,进而激发更多村民种植特色农产品。

微信图片_20201110201042.jpg

5年来,该村通过打造高端品牌民宿,带动企业投入、村民投入,打造精品民宿13家,普通民宿10家,带动村民就业90人,显著增加了村民收入。
同时,围绕旅游新业态,该村新建、改造旅游路35.8公里、桥梁13座;铺设、改造输水管网1.51万米;对15个村的电网实施了改造;村里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村民普遍享受到了实惠。
南峪村曾经是一个贫穷的山村。段春亭介绍,2014年南峪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85人,到2018年底,全部实现脱贫,全村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2600元提高到2019年的8800元。
段春亭说,“以前大伙都很穷,日子很沉闷,现在过上了好日子,村里充满了活力。”
 

 

 
“景区带村”,野三坡为旅游扶贫提供范例
旅游扶贫,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方式。
南峪村只是野三坡景区“景区带村”的案例之一。
野三坡景区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年来,景区围绕让更多贫困农村依靠旅游业脱贫致富,让贫困群众参与分享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探索了“景区带村”的旅游扶贫思路。
近年来,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野三坡景区构建了旅游扶贫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按照“一村一风、一户一品”改造了15个省级重点美丽乡村。通过“景区带村”,新建或改建了800家旅游农家院,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发挥了有力的扶贫带动作用。
 

微信图片_20201110201100.jpg

同时,该地围绕旅游新业态,新建、改造旅游路35.8公里、桥梁13座;铺设、改造输水管网1.51万米;对15个村的电网实施了改造。村民们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基础设施改善的福利。
如今,野三坡美丽乡村省级示范片区,成为了乡村旅游新热点,一些原来的偏僻乡村成为了网友争相前往打卡的“网红”地。
例如,百里峡艺术小镇把原有100多户的农家旅馆进行整体包装改造,采用欧式风格,突出色彩情调,一家一个颜色,一个颜色一个氛围。“赤橙黄绿青蓝紫,犹如彩练山间舞”,百余栋房屋被涂成了黄、绿、蓝等七种颜色,小镇面貌焕然一新,颇受游客欢迎。
“十一”黄金周前夕,新京报记者在百里峡艺术小镇看到,不少文艺青年在小镇的街巷里支起画夹,绘画写生,游人徜徉其间,相映成趣。
 

微信图片_20201110201053.jpg

此外,野三坡景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该景区针对贫困群体开展技能培训,带动贫困群众融入新业态。
例如,在百里峡艺术小镇建立了3个培训基地,已开展培训近百期10000余人次。通过技能培训和岗位设置,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村民配置在产业链的适宜环节,让他们都找到适合岗位,有机会靠自己的能力,实现有尊严的脱贫。
如今,在景区带动下,当地发展起了以松树口、大龙门村为代表的民宿旅游模式,以南峪、计鹿村为代表的工商资本模式,以吕家铺村为代表的旅游合作社模式等。
目前,野三坡景区带动的贫困村、贫困群众享受的分红收益、景区内美丽乡村覆盖面等指标,均在全国名列前茅。

微信图片_20201110201104.jpg

记者获悉,近些年来,野三坡旅游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的乡村休闲、旅游服务,目前已辐射7个乡镇、90多个村,辐射带动的贫困村达71个。
此外,景区现有乡村酒店、农家乐2300余家,受益人口近10万人。旅游区民众人均收入获得显著提高,旅游接待核心村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3万元。野三坡的“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已成为全省样板。
2017年10月,国际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五国部级外宾考察团到涞水考察旅游扶贫工作;2018年9月,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2018》,同月又入选全国旅游扶贫大会典型案例。
旅游扶贫既是旅游发展之路,也是我国扶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度实施,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产业扶贫的生力军。
野三坡景区探索出的“景区带村”的旅游扶贫思路和实践,为旅游产业扶贫、为景区与百姓共建共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野三坡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总的特点是突显一个字。景区由百里峡峡谷风光区、百草畔原始森林保护区、鱼谷洞泉·泉溶洞怪泉游览区、龙门天关长城文物保护区、拒马河避暑疗养游乐区等多个景区组成,游客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合理安排行程。

 

景区咨询电话:0312-4568114